本文摘要:仅仅为了两种顶级食肉动物的回归,吉林省特地放弃了一条高速公路,还让高铁改道,如此大动干戈,看上去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仅仅为了两种顶级食肉动物的回归,吉林省特地放弃了一条高速公路,还让高铁改道,如此大动干戈,看上去确实有些不可思议。可事实上,虎豹保护本身并不是国家公园建设的终极目标。
2015年初,吉林省得知自家后院深藏27只虎、42只豹。之后短短两年时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于2016年底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正式审议通过。这次虎豹保护行动之迅速大大超出了预期,相关地区甚至为此放弃了一条高速公路,还让高铁改道。而这一切都与它背后的一支科学团队有关。
十年蹲守东北大山中国到底有没有野生东北虎豹种群?这个问题在本世纪初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因为东北虎豹赖以生存的森林不断退化和消失,幸存的虎豹种群分布被迫退缩至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而东北豹则被列为极危物种,距离灭绝仅有一步之遥。但2015年,一段视频引爆了网络:一只成年雌性东北虎带着四只幼崽出现在东北内陆的森林里!这段视频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在2013年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的。
同年,两个东北豹家庭的高清影像也被捕捉到了。它们都是中国境内的定居者。但对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冯利民来说,发现东北虎豹可不是偶然的,他和团队在东北的大山里已经守了十年。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生态学家葛剑平带着研究团队,在东北地区自中俄边境区域向东北森林腹地,建立起一个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监测平台。这支团队由北师大生物多样性国家级创新团队与吉林省林业厅等单位联合组成。冯利民正是这个团队的野外负责人,他说,一开始,我们的研究就想搞清楚三个基本的科学问题:中国境内到底还有没有野生东北虎豹种群?它们是否真正定居在中国,是否有向内扩散的可能性?能否制定一个可行的虎豹恢复计划?为了弄清这三个问题,国际上最大的单个区域红外相机监测网络诞生了。它已经覆盖2万平方公里,从珲春的中俄边界到东北内陆。
设计的依据是虎豹现有和可能的分布区、扩散路线和森林景观的连通性。他们首先沿着中俄边境布设了300余公里长的边境样带,以观测东北虎豹的跨境情况,最后以3.6公里乘以3.6公里的连续网格系统化布置了3000余台红外摄像机,并通过足迹追踪信息采集,以及生境质量分析等方法,对野生动物时空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绝大部分的红外相机都是冯利民亲手安装的。
那年的冯利民虽然还是博士生,却已经是野外工作的老手了。从2002年读研究生起,他就在云南地区研究和调查亚洲象种群和栖息地;2005年开始,先后对印支虎、东北虎展开研究。他一年之中有10个月在野外,其中8个月在山上,两个月在路上。终于,团队经过对数据分析,得到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最近的20122014年间,2万平方公里的监测区域内至少有27只东北虎,以及42只东北豹。
其中,未成年个体占种群的42%。突破科学界此前判断这项重要的数据发现,是我国首次科学证实中国境内还残存着野生虎豹种群,并已基本掌握其活动规律,尤其发现极危的东北豹的分布和数量,极大地突破科学界此前的判断。但一开始,全世界都不相信团队的研究成果接连被众多的学术期刊拒稿,包括著名的Science和Nature,连修改重投的机会都不给;世界著名的东北虎研究专家、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协会(WCS)俄罗斯办公室主任DaleMiquelle也对此表示怀疑。个中原因是国内长期缺乏虎豹基础生态学研究。
直到上个世纪末,中国才开始有了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大调查,但调查手段局限,主要采用样线、访问等方法。1998年冬季,吉、黑两省开展了由中、俄、美三国专家参加的东北虎豹专项调查,虽然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野生东北虎数量在11~12头,东北豹则只有3~7头。但是冯利民透露,实际上,此次调查仅发现数处虎豹痕迹,以至于参与此次调查的俄、美科学家在此后10余年的英文科学报告中评估东北虎豹分布和数量时,最常用到的句式是在中国境内缺乏数据或可能消失。
中国到底还有没有活着的野生东北虎豹种群,始终没人能下结论。但这次,不再是痕迹和传说,而是准确的科学影像数据,以及系统的设计和长达10年的长期监测,除了虎豹种群数量,研究团队对它们的分布格局、领地、繁殖、活动节律等生活史的诸多方面都有了详细的了解和分析。事实胜于雄辩,团队的研究成果让来自泰国、美国和俄罗斯的几个国际团队进行重新验证,得到的结果完全一致。
拯救大猫的重要节点这项重要的发现让研究团队欣喜之余又深感忧心:东北虎豹还活着,但是活得并不好冯利民表示,中国境内85%的东北虎豹被挤压在珲春和与之接壤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南部的边境狭窄区域内,不超过边境线5公里。中俄两国虎豹生境加起来不足0.6万平方公里,到了2015年,这个区域的野生东北虎达到38只,东北豹达到91只,已超出资源承载力的3倍。更重要的是,该区域东部和南部是日本海,北部被大面积的湿地、公路和中东铁路阻挡,使之与俄罗斯境内东北虎主要栖息地锡霍特山脉隔离开。这也意味着,未来东北虎豹恢复和回归的唯一选择就是向西进入中国东北内陆的森林地带。
但是,省道S201沿线的人为干扰成为了它们向西扩散的一道巨大屏障,其次,内陆地区也存在诸多人为干扰的因素。虎豹种群目前已进入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如果还不能迅速、有效地扩大其生存空间,激烈的食物和领地竞争甚至可能导致种群的崩溃!葛剑平意识到,拯救这些大猫最重要的节点到了。2015年1月的一天,葛剑平来到吉林省委,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当时正在等待开会,只答应给葛剑平10分钟时间。葛剑平说:我只要1分钟。
你家有27只虎、42只豹,你管不管?结果巴音朝鲁听了100分钟。葛剑平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在重要区域实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的生态工程。
在加强生境恢复、生态廊道建设、食物链提升的基础上,严格限制放牧和人类活动,这将是虎豹全面回归的关键举措。目前,东北虎之所以集中在中俄边境地带,主要是因为那里的人为干扰少,食物来源充足。东北内陆虽有大面积的林地,而且从2015年起,重点国有林区已经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吉林省三分之一以上的林地进入了休养期。
但实际上,放牧、农产品种植、猎套等成为最重要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巅峰期,珲春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共生存着七八万头牛,每平方公里有十几头。这些牛严重影响了虎豹当地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梅花鹿的分布数量。
过度放牧对虎豹生存的威胁甚至可能超过了下套捕猎。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老百姓与野生动物冲突的问题,必须要使这一地区从生活到生产各个方面都进行转型。这绝非易事,但巴音朝鲁提出让东北虎豹成为吉林绿色转型的魂,给了葛剑平很大的信心。
吉林省承诺,将全面协助科研团队向中央提出开展重大保护工程的建议。不久后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代表团的审议时,也得知了吉林的后院里有27只东北虎、42只东北豹。他表示: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
接着,中央很快下文要求尽快提交具体的保护计划和建议,葛剑平团队开始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精心准备着这份建议。高速不建了,高铁绕道在此之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亲自带队对吉林进行了调研。
其间,一个意外的波折差点让保护计划直接难产。珲春当时已经确定将投资建设一条与S201省道并行的高速公路,以及一条由珲春至俄罗斯海参崴的高铁。
如果建设实施,那么保护区与内陆森林将被两条高速路段彻底割裂,东北虎豹最后的回归通道也将不复存在。得知这个消息是在政府与俄罗斯签署高铁协议的三天前,那一刻的心灰意冷,葛剑平至今没有忘记。但是,陈晓光和他定了定神,马上决定向巴音朝鲁求助。
最终,吉林省决定取消原定的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同时高铁改道而行。此后,保护计划以远超团队预期的速度向前推进。2015年5月,民盟中央正式提交了《关于实施中国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其中,尤其提到了要在珲春周边建立连续的保护区域,并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
中央不但将建议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还主动提高了保护工程的级别,初步确定将吉、黑两省交界的老爷岭南部(珲春汪清东宁穆棱)区域划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域,一次性就达到1.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就在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上,《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和《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起被正式通过。
东北虎豹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将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比美国黄石公园还要大60%2016年8月,就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还没有正式定名和对外公布时,Science杂志在网站首页发表了一篇通讯,报道了北师大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并肯定了中国将建一个面积比美国黄石公园还要大60%的国家公园,用词非常吸引人。
尽管,Science杂志为何反转不得而知,但正是这则新闻,让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设再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仅仅为了两种顶级食肉动物的回归,在一个地区大动干戈,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可事实上,东北虎豹保护本身并不是国家公园建设的终极目标。
温带针阔混交林是中国东北地区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稳定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整个北半球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它是目前地球生物多样保护最热点的区域之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应该呈现完美的金字塔型,其骨干由绿色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
并且,它们之间需要遵循生态学基本规律。冯利民介绍说,一只成年虎,每年需要捕食大约50只大中型食草动物,而只有大中型食草动物种群达到500只左右,才能够每年产生50只的增长量,供一只虎捕食而不导致整个食草动物种群逐渐衰退。500只大中型食草动物种群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植物食物资源,这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支撑。
所以,只有处于生态金字塔顶端的物种能够回归故乡,东北地区的广茂森林能够长期生存下去,才意味着生态系统得到真正恢复,生态建设才可能真正成功。因此,国家公园保护的并非是几个物种,而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他表示,一个东北虎豹种群要实现稳定繁衍,必须具备需要连通的栖息地和完整的森林景观。
其次,还需要健康的植被结构、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的食物链,以及不受干扰的繁衍环境才能确保东北虎豹种群的长期生存和繁衍。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以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的视野展开保护工作,使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整体性修复,才能满足东北虎豹种群稳定繁衍的需求。2005年,葛剑平最初带领团队来到东北不是全是因为东北虎豹,而是承担了中俄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问题合作研究中的一个子项目,东北亚森林生态系统起源及演化,东北虎豹只是系统研究框架中的一个重要案例。
事实上,也是因为有了前期对东北虎豹生境的详细摸底,才有可能牢牢掌握它们出现以及回归的时机。常有人问,东北虎豹这项重大保护工程从提出到上升至国家公园,再到试点方案通过,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究竟有什么秘诀?只有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才能为保护打下真正深厚的基础。冯利民回想起这两年里没日没夜地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政府咨询报告,协助政策的制定,过去十年,跑遍中俄边境区域森林的每一个山头,走过东北虎豹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地点、每一条路线,要容易得多。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试点建设仅仅有了一个开头,而科学家的使命就是让它未来发展的每一步都有扎实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的基础,确保它始终遵循自然规律的轨道前进。(记者胡珉琦)。
本文来源:NG体育-www.0432zhu.com